智库观点丨周晓雪、李亚朋:以中国特色的政研助力现代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5-07-26

□ 周晓雪  李亚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资源”。治国理政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高水平政策分析是连接理论与实践、民意与决策的纽带之一。

中国特色政研具有传统智慧

回溯历史长河,注重通过对政策进行研究分析,提供意见建议,是治国理政的传统方式,在重大历史关头发挥着推动作用。这种扎根中国土壤的治理智慧,既体现为对客观形势的精准研判,更蕴含着“民为邦本”的价值追求。近代以来,面对民族危亡的严峻考验,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对比中西制度、分析社会矛盾,为救亡图存提供思想武器。毛泽东同志深入湖南五县开展农民运动调查时写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好得很”的鲜明判断驳斥“糟得很”的错误论调,用“贫农乃革命先锋”的精准分析为土地革命政策制定提供扎实依据,开创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优良传统,使“注重实地调研、坚持实事求是”成为中国特色政研的重要方法特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计划与市场”的理论困境,薛暮桥等经济学家深入剖析计划经济体制“统得过死、效率低下”的弊端,结合农村承包制、价格双轨制等改革实践,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政策主张,既立足中国国情又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彰显了“立足本土、兼容并蓄”的实践品格,丰富了中国特色政研的内涵。这些历史实践反复证明,政策分析的生命力在于立足国情、回应时代。中国特色政研的核心,就是始终将科学分析与国家发展、人民利益紧密相连。

新时代政研有了新的使命与实践要求

走进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学决策、政策分析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带头抓好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这些重要论述为政策分析工作确立了实践准则。当前,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的复杂局面,政策分析必须在更高站位、更广维度上发挥作用,既要有历史的纵深感,更要有现实的穿透力。

从政治维度看,政策分析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遵循。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政策研究机构通过分析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同质化等问题,提出“坚持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的基本原则”,正是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转化为具体政策举措的生动实践。这种政治引领下的政策分析,确保了决策方向不偏航、不走样,始终与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从实践维度看,政策分析必须聚焦高质量发展中的真问题、硬骨头。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面对农村空心化、土地流转难、产业融合度低等现实挑战,政策研究者通过建立“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分析模型,提出“一村一品”差异化发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分红、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等具体建议,在河南信阳茶产业升级、陕西袁家村文旅融合等案例中取得显著成效。这些实践表明,政策分析唯有扎根实践土壤,才能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从方法维度看,政策分析需要实现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创新。近年来,运用大数据分析社会治理问题成为新趋势,通过对政务服务投诉数据的聚类分析,能够精准识别群众办事的“堵点”“痛点”,为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提供靶向依据;利用人工智能模拟不同人口政策对老龄化的影响,可增强政策制定的前瞻性,等等。但同时必须看到,技术手段不能替代深入基层的田野调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只有将数据分析与群众访谈、蹲点调研相结合,才能避免“数据好看、实际脱节”的形式主义。

以智能化升级与体系化创新筑牢科学决策根基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面临诸多新课题、新挑战。越是接近宏伟目标,越需要以更高水平的政策分析提供智力支撑,尤其要顺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浪潮,构建兼具前瞻性、精准性与包容性的决策支持体系,将政治属性、理论深度与实践导向有机统一。

要构建“智能+智库”融合范式,重塑政策分析生产力。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改变政策研究的生产方式,需加快建设国家级政策分析大模型,整合经济运行、社会治理、生态环境等多维数据,实现政策效果的动态模拟与风险预警。但智能化绝非“技术至上”,需建立“人机协同”机制,算法负责数据挖掘与趋势推演,研究者专注价值判断与方案优化,既避免“数据茧房”的片面性,又防止经验决策的局限性,让技术赋能而非替代人类智慧。

要完善“全球—国家—地方”三层分析框架,提升战略研判能力。面对百年变局下的复杂国际环境,政策分析需打破“就国内谈国内”的思维定式,建立包含全球格局演变、国家战略实施、地方实践创新的立体分析模型。在科技自立自强领域,既要跟踪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风险点,又要测算国内“卡脖子”技术的攻坚路径,还要评估地方产业集群的配套能力,形成“全球预警—国家统筹—地方落地”的政策链条。

要健全“技术—制度—文化”协同保障体系,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智能化时代的政策分析,需要技术创新与制度完善双轮驱动。在技术层面,制定政策分析数据安全标准,建立政府数据与社会数据的共享机制,确保算法透明可解释;在制度层面,构建“政策实验室”机制,对重大改革方案先通过数字孪生系统模拟测试,再结合试点经验迭代优化,降低决策试错成本;在文化层面,培育“数据驱动+人文关怀”的研究伦理,防止技术应用中出现“算法歧视”,始终将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政策分析的终极目标。

历史与现实的经验表明,政策分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效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历史实践、新时代实践与未来融合发展,三者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唯有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传承历史智慧、立足实践需求、创新方式方法,才能让政策分析真正成为治国理政的“助推器”,共同推动高水平政策分析赋能科学决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智力支撑。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