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庆祝中印尼建交75周年、万隆会议召开70周年,3月27日,由可持续交通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库、北京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科处、首都高端智库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综合交通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的 “万隆回响:中印尼青年学生友好座谈会” 在北京交通大学国家交通发展研究院举办。此次座谈会旨在传承南南合作和弘扬万隆精神,增进中印尼两国相互了解与友谊,促进双方在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在座谈会开始,北京交通大学国家交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超教授发表了致辞。他指出,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其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精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此之际,非常欢迎印尼来华留学生们和新闻媒体的到来。

座谈会期间,设置了丰富的研讨交流环节。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印尼来华留学生中国人民大学陈秀清同学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对中国承建的苏腊马都跨海大桥项目的美好回忆。北京交通大学郑丽诗则着重介绍了雅万高铁,这条时速达350公里的东南亚首条高铁极大的改善了雅加达和万隆间的交通状况。印尼在京留学生学生会主席、北京理工大学孙一民同学则讲述了印尼和中国合作的历史,印尼和中国历史上亲如兄弟。能源合作也是大家关注的重点,李月贵同学指出“一带一路” 推动了印尼环保能源的发展。物流与数字经济领域,甘美娜同学希望用所学专业促进两国物流产业、企业交流及文化教育合作,杨旋桢以阿香泗水佩拉港为例,说明 “一带一路” 对印尼港口发展的积极影响。陈静宣同学表示印尼在东盟内部的影响力让其成为东盟与中国沟通的重要桥梁,中印尼关系在东盟关系中至关重要。
留学生们还分享了人文交流带来的收获,北交大陈小仙同学提到,在中国留学不仅学到知识,还体验到丰富的中华文化,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加深了对中国的理解与热爱。在回顾万隆会议精神,印尼留学生们认为,以“雅万高铁”为代表的现代交通项目,是新时代南南合作和中印尼友好合作的生动体现。未来,双方可以在交通领域开展更多合作,进一步加强两国人员往来与经济联系。

新华社、中国新闻网和北京日报等媒体的问答环节,将活动热度推向新高度。记者们围绕 “一带一路”合作、留学体验及全球挑战应对等提问,柯瑞思、孙一民等同学热情回应,分享在华学习生活趣事,畅谈 “一带一路” 为印尼带来的积极变化,还对两国未来合作提出设想。

最后,国际教育学院谭洁副院长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北京交通大学聚焦留学生教育与人才培养交流,留学生们取得了丰硕的学习成果,期望他们成为两国交流的文化使者和南南合作的推动者,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印尼青年来华交流并参与智库建设。

国家交通发展研究院谷琳、罗宇,国际教育学院路硕出席了本次座谈会。
编辑:勾思宇
摄影:罗宇
审核: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