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中美关系:挑战与机遇并存,学术与智库交流路在何方?
发布时间:2025-01-17

  1月16日,在可持续交通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库举办的第五期可持续交通论坛上,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成员、美中合作中心执行主任,美国丹佛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赵穗生,就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及智库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演讲,为我们揭示了当前中美关系的复杂态势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走向。

图片

图1 赵穗生教授就中美关系及美国智库研究进行交流

  赵教授指出,中美关系在过去几十年间经历了显著的变化。2015年之前,中美关系呈现出一种周期性的特点。新总统上任之初,往往会对中国采取较为强硬的姿态,但经过半年左右的时间,双方关系便会逐渐恢复平稳。然而,自2015年起,这种周期性模式被打破,中美关系步入了“长危机”(Prolonged Crisis)阶段。这一危机并非由突发舆论事件引发,也不再受美国政治周期的左右。2018至2023年间,中美关系更是跌至低谷,两国高层交流彻底中断,民间交流也大幅缩减。此次论坛为中美关系的观察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当前局势的窗口,赵教授的演讲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中美关系面临的严峻挑战,也让我们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机遇。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将取决于双方如何在竞争与合作中找到平衡,如何克服误解与偏见,以及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寻求共同发展的道路。

图片

图2 赵穗生教授与中心师生合影

  同时,赵教授详细介绍了美国智库研究的情况。美国智库大致可分为三类,各有其特点和影响力。第一类是大学类智库,第二类是社会类智库,第三类是政府类智库。这三类智库在影响政策的方式以及对成果的评价标准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智库侧重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促进,其政策影响主要通过学术交流和研究成果的传播来实现,成果评价更多侧重于学术价值和研究深度。社会类智库则通过塑造公共舆论直接影响政策制定,其成果评价与政策影响力、舆论引导效果密切相关。政府部门智库则以其保密的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政府决策,其评价标准更侧重于研究成果对政府决策的实际贡献。美国智库体系通过这三类机构的独特运作模式和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复杂而高效的政策影响网络。从学术研究到公共舆论引导,再到直接服务于政府决策,各类智库在不同层面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共同塑造着美国的政策走向和国际影响力。了解这些智库的特点和运作机制,对于深入理解美国的政策制定过程以及国际政治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交流会由国家交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超教授主持,国交院李婉莹和谷琳老师及相关单位部门参加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