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丨规则引领、标准先行让聪明车“安全加速”
发布时间:2024-09-03

 

国新办于2024年8月2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安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在有序推进,到目前为止,已累计发放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号牌1.6万张,开放了公共测试道路3.2万公里,有力支撑了自动驾驶技术验证和更新迭代。央广网《财经态度》专访了可持续交通创新中心、北京交通大学国家交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周晓雪。

 NO.1 

主持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目前的整体推进情况是怎样的?

周晓雪:当前,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进入技术快速演进和规模化应用的新阶段,正逐步迈向爆发期,预计将继电动汽车之后成为引领全球的又一高科技产业领域。来看几个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设了17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7个车联网先导区、16个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开放了超过2.2万公里的测试示范道路,并发放了超过5200张测试示范牌照。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目前取得了显著进展,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已迈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NO.2

主持人:目前这些公共测试道路与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号牌的选择有哪些标准?它们是如何支持自动驾驶技术的验证和更新的?

周晓雪:我国目前正在形成一个覆盖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准入和上路通行的自动驾驶汽车的综合管理体系。在规则引领和标准先行的框架下,公共测试道路和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号牌的选择标准得到了严格制定,确保聪明车能够在“安全加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例如,早在2021年我国已经通过《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等政策文件,明确了相关规范。2023年11 月由工信部等四部门发布《有序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的通知,公布了9家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联合体。这些选择标准涵盖了选定具备支持自动驾驶及网联功能的典型路段和区域,确保道路环境的多样性,以便全面测试智能网联汽车的性能和安全性。测试号牌的选择严格限定在这些经过评估的路段和区域内使用,确保测试车辆在符合标准的道路上进行。这种选择标准有助于确保自动驾驶技术在实际道路条件下的有效验证,并支持技术的不断更新和优化,从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升。

NO.3 

主持人:如何理解“覆盖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准入和上路通行的自动驾驶汽车的综合管理体系”?构建这一体系是为了什么?

周晓雪:“覆盖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准入和上路通行的自动驾驶汽车综合管理体系”可以理解为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监管框架,涵盖了自动驾驶汽车从技术研发到实际道路应用的各个重要环节。这一体系的建立不仅体现了我国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底线思维”的贯彻落实,旨在确保自动驾驶汽车在不同阶段都能遵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从而最大程度地保障安全性和可靠性。

构建这一综合管理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稳中求进”的发展策略,在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确保技术创新始终在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红线之内推进。通过统一的管理和标准化的要求,自动驾驶技术在推广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好地监管,避免因监管缺失而导致的安全风险。这一体系不仅是对技术发展的规范,更是对社会公众安全的承诺,最终目的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加速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为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NO.4 

主持人:目前自动驾驶汽车在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阶段遇到的主要挑战是什么?如何更好评估自动驾驶汽车在真实道路环境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周晓雪:自动驾驶汽车在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阶段遇到的主要挑战包括技术成熟度、法规标准、安全性验证以及与现有交通系统的融合等问题。

首先,是技术成熟度层面的挑战,尽管当前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迅速,但在特定场景下,例如晨昏弱光环境和转弯时,系统表现仍有局限,需要进一步的技术突破和优化。

其次,是法规标准层面挑战,自动驾驶汽车的法规和标准正在不断完善中,需要建立一套综合管理体系,涵盖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准入和上路通行等方面。

第三,是安全性验证层面的挑战,确保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是最为重要的挑战之一。《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在大多数场景下,自动驾驶车辆的事故率比人类驾驶车辆更低,但在特定情境下,如弱光环境和转弯时,自动驾驶车辆的事故率较高。这要求通过大量道路测试和实际场景模拟,收集数据优化算法,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法规来评估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最后,是与现有交通系统的融合层面挑战,自动驾驶汽车需要与现有的交通管理系统、基础设施和其他道路使用者有效融合,实现车路协同,这需要跨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我国正在形成一套综合管理体系,覆盖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准入和上路通行等方面。

 NO.5 

主持人:在自动驾驶汽车上路通行试点中,如何平衡好技术创新与公共安全?目前是否有哪些自动驾驶汽车已经通过了准入试点,并准备在限定区域内上路通行?

周晓雪:在自动驾驶汽车上路通行试点中,平衡技术创新与公共安全是一个多方面的工作,其涉及制定严格准入条件、加强监管、实施详细安全评估和建立应急响应机制。

首先是准入条件的严格制定:必须确保自动驾驶汽车在技术测试和准入方面满足国家标准《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2021)定义的3级和4级自动驾驶功能的要求。这包括对车辆的自动驾驶功能进行详尽的测试和评估,以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

二是监管的加强:试点使用主体应按规定为车辆购买保险,申请办理注册登记,并监测车辆运行状态,加强车辆运行安全保障。同时,使用车辆从事运输经营的,还应当具备相应业务类别的运营资质并满足运营管理要求。

三是安全评估的实施:包括对自动驾驶功能变更或更新升级后的车辆进行安全评估,确保车辆运行安全。试点汽车生产企业需要细化完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准入测试与安全评估方案,并在多方监督下开展测试与安全评估工作。

最后是应急响应机制的建立:对于交通事故、网络和数据安全事件,或者因车辆自动驾驶系统失效等引发的突发事件,应有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试点实施过程中,试点使用主体、试点汽车生产企业和车辆运行所在城市政府部门应按相关应急预案做好处置工作,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今年6月,工信部已经公布了九家车企进入了国内首批L3自动驾驶上路通行试点名单,这标志着我国在L3、L4级自动驾驶上路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这些企业包括一汽、上汽、广汽、长安、北汽蓝谷、比亚迪、蔚来、上汽红岩以及宇通客车,这些企业具备开发可量产产品的资格,他们的自动驾驶汽车产品经过技术测试、具备量产条件,并已纳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可以在限定区域内开展上路通行试点。这将为聪明的车上智慧的路 奠定实战基础。

NO.6 

主持人:相较于单车智能,“车路云一体化”在自动驾驶汽车技术中的应用前景如何?

周晓雪:所谓车路云一体化,其实是一个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专业术语,指的是通过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将人、车、路、云的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融合为一体,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交通系统的安全、节能、舒适及高效运行的信息物理系统。可以说,车路云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不少地方建设了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区、开展了多条道路的测试示范,但尚未能搭建形成完备的系统架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碎片化”现象,难以支撑自动驾驶技术和网联功能的规模化示范应用。

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的通知》,围绕建设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提升车载终端装配率、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等9个方面,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到今年7月,五部门正式对外公布,我国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沈阳等20个城市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我国推动车路云发展步伐加快,这标志着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进程又迈出实质性一步,有利于打破不同领域、区域间的数据“孤岛”,实现基础共性数据的互通共享,以及基础设施、服务与平台的跨域共用。

未来,将形成统一共用的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以及智能交通、车辆智能管理、基础地图等标准体系,支撑城市级乃至城际间智能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多场景应用,让自动驾驶更加“安全”。